张家港精神垒筑双拥模范城
成为全省唯一连续八次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乘轮渡登上张家港双山岛,辗转西北岸,一座双拥主题公园——双山岛渡江胜利公园出现在眼前。公园广场上,双山渡江战役纪念碑巍然屹立,宛如一艘劈波斩浪的战船。战船前端,战士义无反顾向前冲锋;战船后端,民众奋力划桨运送粮草物资。一旁的“信仰之脊”渡江战役展示馆内,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沙洲儿女和子弟兵“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千里渡江最东端,苏州解放第一枪”。76年前,解放军战士突破长江天堑,将红旗插在双山阵地。渡江战役,让地处江尾海头的张家港,有了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也为张家港做好双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张家港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成为全省唯一连续8次获此殊荣的县级市。7月31日,国防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招待会,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张家港受邀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代表参加。
从在苏州率先开展双拥创建,到连续8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张家港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不懈努力。该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机制,推行“双拥责任清单”“军地需求双向对接”等制度,一步一个脚印,织密新时代双拥工作经纬线,为全国双拥工作树起可学习、可借鉴的城市标杆。
8月1日中午11点,高新区(塘桥镇)镇中社区的“老兵食堂”准时开饭。“老兵食堂”位于退役军人康养服务站,周边不少退役军人都喜欢来这里边吃边聊,陈金祥就是其中之一。“食堂环境好,菜品新鲜,价格实惠,省去了自己做饭的麻烦。”陈金祥还点赞食堂的布置,“桌上的拥军座牌、拥军小扇,看着就亲切。”
“持有退役军人优待证的户籍人员,60周岁以下享受3元优惠,60周岁及以上,可再减1元。”看到退役军人吃得满意、聊得开心,塘桥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黄菊笑意盈盈。目前,张家港已建成84家拥军助餐点。
如果说“老兵食堂”暖胃更暖心,那么遍布市、镇、村的239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便是联系、凝聚广大退役军人的桥梁和纽带。
每个月,金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都会为现役军人家属和退役军人过集体生日会。大家齐聚一堂,共话军民团结鱼水情,共唱老兵红歌。这种形式,也成了全市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固定活动。除此之外,退役军人服务站还会组织退役军人代表赴各地红色场馆学习充电,组织优抚对象及军属一起观看红色电影。
向军人军属释放双拥模范城市的城市温度,张家港既有多元的载体阵地,还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给予他们工作上的关心、生活上的照顾、健康上的呵护,其中不少是全国范围内的率先之举。比如,率先推出具有身份识别功能及多重叠加优待服务的拥军卡,退役军人凭卡可免费乘公交、游景区等;率先设立“关爱退役军人基金”,至今累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2000余万元;率先落地专门面向现役军人父母的“崇军爱军”十大措施,覆盖生活、医疗、就业等七大方面。
评选“最美退役军人”、打造“最美退役军人宣传一条街”、首创“老兵邮路”,展现军人风采;创排锡剧《云水谣》、评弹《军民情·七律》、小品《村口有一尊雕像》等文艺精品,讲好军人故事;推出“双拥宣传月”、军民联欢晚会等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张家港还用一系列细实举措,让双拥文化融入城市、深入人心,增强军人军属的荣誉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仲勋 徐瑞雅